欢迎光临中国法新网[cnfxw.net],中国法制新闻网站领跑者!网站地图 添加收藏 设为首页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法制教育 >

沪上多所高校创新工程师培养模式发力培养“大国工匠”

责编:admin   来源:   中国法新网  更新时间:2018-05-11 14:34

  上海5月9日电 (记者 许婧)自中国教育部提出“新工科”建设以来,上海多所高校多举措提高工科教育的质量,发力打造培养“大国工匠”的摇篮。

  企业研发专家担任授课教师,并作为学院的最高决策方之一,直接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重要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和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上海交通大学探索了一种工程师培养新模式。

同济大学召开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专设“新工科”分论坛。 江平 摄 同济大学召开一流人才培养研讨会,专设“新工科”分论坛。 江平 摄

  9日,由时任法国总统奥朗德在沪揭牌的上海交大-巴黎高科卓越工程师学院公布了中法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模式的教育成果。学院院长助理、企业关系负责人章丽辉受访时说,得益于校企紧密合作,学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依托企业得以立即“落地”,诸多知名企业表示为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的学生设置实习结束直接留用的实习岗位。

  章丽辉以学院与法国液化空气集团的合作项目为例,介绍了校企合作的成果。她说,这一项目已连续进行两年,每年由不同学生就课题不同方向进行研究,并且从学生的本科设计项目延伸贯穿到整个硕士阶段的研究,企业认为这种模式有利于该项研究的延续性和深入性,并能够进入到创新性的研究中去。在她看来,企业深度参与高等工程教育办学,对培养卓越工程师不无裨益。

华东理工大学设高端学术讲座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张婷 摄 华东理工大学设高端学术讲座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张婷 摄

  法方院长卓尔清(JoaquimNASSAR)对记者说,法国工程师学校建立于拿破仑时期,当时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企业培养可以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校企合作也因此成为了法国工程师学校的一大特色。在法国,工程师学院的毕业生非常受企业的欢迎,起薪也比一般的硕士毕业生要高。这得益于企业参与了培养过程,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都非常了解。

  据介绍,在2012年成立之初,学院就借鉴法国工程师学校的传统,在学院的最高决策机构中设立了6个企业席位,直接参与到学院的发展规划、重要的教学与科研项目和学生的职业规划中。

  在学院整体培养计划中,部分必修课程直接由企业研发专家担任授课老师。以工程师阶段来看,企业授课的比例占到20%。2017年,共有18位企业研发专家和管理人员进入交大巴黎高科学院的课堂进行了近300多学时的授课。

  除了课堂教学,学院还邀请企业专家把业界前沿的技术带入到课堂,联合学院的老师以科研的手段共同指导学生。工程师文化课是课堂教学的另一个平台,每两周邀请各类企业管理人员和工程师分享行业动态、新兴技术发展趋势以及个人职业经历,为低年级同学建立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的渠道。

  同济大学同日披露,同济力求将“新工科”建设做实做细、求质求效,致力加快培养一批新兴领域的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中国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新工科’与其说是专业建设,不如说是一次工科教育领域的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及组织体系的再造过程。”同济大学本科生院院长黄一如教授说,为此,同济对“新工科”专业进行了全面规划,把着力点落在内涵建设上,以期在大力推进“新工科”建设进程中,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校方表示,同济“新工科”专业建设实行“两条腿”走路:新增新兴工科专业+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

  如何对传统工科专业培养体系进行改造升级?“我们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在可持续城市、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生态人居环境、信息技术等领域,重点加强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升级,打造高新技术与现有工科专业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深度融合的新型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黄一如说,同济近年来推出的一系列以强化数理、学科交叉、国际交流、创新创业等为特色的多模式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的创新探索与实践,正逐渐显现成效,成为同济人才培养改革的试验样本。其中一些成功的经验做法将复制、推广到同济新工科的后续建设中。”

  而工科特色高校华东理工大学则称,将在工程教育中着力融入绿色理念,注重寻找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触点”,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印刻“绿色”,致力于培养创新能力与家国情怀并重的工程师。

  “为了培养具有人文情怀的工程人才,学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工程教育中融入绿色理念,开展绿色工程教育。”华东理工大学副校长辛忠表示,如今,为提升学生的“绿色发展”理念,华理已经多措并举全面行动,构建绿色工程教育通识课程模块,开设“绿色中国”系列课程,构建“课程思政”模块;优化绿色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更新专业教学内容;创新绿色工程实践教学模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实践教学全过程。(完)

分享到:
相关新闻
更多精彩热图

健康

商务合作 法律声明 网站地图 企业邮箱 联系法新网 友情链接 关于我们
QQ:1242068646| 您有任何意见和建议,请致函:mr888@163.com| 站长统计
投稿专用邮箱:mr888@163.com| 技术支持:中国法新网
Copyright 2008-2018 中国法新网(中国法制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本网最佳浏览器为IE8屏幕分辨率为1280*768 国家信息产业部备案 京ICP备18087588号